2008年06月18日蘋果日報
全台腸病毒重症激增,勤勞且仔細洗手,是防止感染的不二法門。
目前全台灣籠罩在一片腸病毒 (Enterovirus) 的恐慌氣氛中,民眾、民意代表和政府官員對腸病毒感染症均有誤解,反應過度。腸病毒一族在20世紀初期,於小兒麻痺病人,首先培養出三個品種,到20世紀中葉,累積總共又發現61個品種,命名為克沙奇病毒(Coxackievirus)。以後又陸續發現30個品種,其中於1969年自美國加州一位腦炎病童培養出來的新型病毒,是第71個被發現的腸病毒,就是現在造成恐慌的腸病毒71型。
腸病毒71型於1975年和1978年兩度在東歐大流行,1997至2000年間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台灣大流行。1998年估計台灣至少有13萬人得病,78人死亡,病毒可能由旅客自馬來西亞帶進台灣;之前在1980年和1986年已有兩次小規模的流行。 政府無知藥廠獲利 在北美洲、巴西、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也有較小規模的流行。今年五月,日本金澤大學附屬醫院報告一位37歲的母親,於2006年11月繼三位子女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腸病毒71型腦炎,全家都康復。 腸病毒71型在過去40年中,於全球各地流行,不是台灣特有的地方性疾病。許多病人感染腸病毒71型沒有出現症狀,絕大部分的病人會在4至6日內自然康復,只有少數病人會併發腦膜炎和急性肺水腫。世界各國沒有像台灣這樣慌張,是有人別有居心,放話操作。 2005年阿扁總統聽信專家的簡報,以為2006年1至3月間,H5N1禽流感可能入侵台灣,530萬人感染,1萬4000人死亡,因此,編列四年新台幣300億元預算,購買不能治療禽流感肺炎的克流感,和建設夢幻疫苗廠。醫療生技相關產業,因為政府的無知無能而獲利豐碩,如今又要利用腸病毒71型的流行,再度發財。 國家衛生研究院宣稱三年前已完成抗腸病毒藥物的動物驗,但是藥廠認為無利可圖,沒人有意願接手後續的開發研究,此說不能成立,因為腸病毒71型流行全世界,如果能研發成功,可以暢銷全球,絕對有利可圖。真相是藥廠的專家不相信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研究人員不用雞隻或鳥類作為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對象,對不會感染禽流感的其他動物施打疫苗,宣稱研發出禽流感疫苗。
評鑑合格前勿撥款 劉兆玄院長和林芳郁署長都不了解藥物和疫苗研發的世界規範,輕易相信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說詞,要投入鉅款研發藥物和疫苗,讓納稅人憤怒。政府應該立即聘請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的專家來台進行實地稽查和評鑑,在尚未查證屬實,評鑑合格以前,切勿撥款資助研究治療藥物和預防用疫苗,以免浪費公帑,混淆視聽,損害國民權益。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謝炎堯